“五一”小长假进入倒计时,12年来最长的一个“五一”假期,也是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首个5天假期。大数据显示,“五一”旅游热度已起,出游人数预计将创疫情以来新高。(4月22日《成都商报》)
来源:四川文明网
作者:付彪
受疫情影响,很多人在家里“憋”了很久,“五一”假期出游的愿望强烈,这是预料之中的事。但是,疫情尚未结束,防控还不能放松,“安心游”也自然成了“五一”假期出游的关键词。疫情防控,人人有责。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,既需要景区方面加强规范管理,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,也需要每一位游客全力配合,带上安全与文明的行囊。
要积极提高防疫意识。长时间“宅家”的民众,都盼着“五一”假期出去走走。尽管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但输入性、聚集性风险依然存在。所以,我们无论有多强烈的放飞心情,都仍须绷紧防疫这根弦。“五一”期间,各景区尤其是著名景区都将采取实名预约、控制总量等措施,我们应提前了解有关景区限流、来往交通等信息,科学规划游览路线和时长,提前预约,避免高峰出游而被挡在景区大门外,白白跑一趟。
要自觉服从景区管理。我们要积极做好个人防护,主动配合、全力支持景区的疫情防控工作,包括自觉排队、实名购票、佩戴口罩、测量体温等。游览过程中,严格按照景区明确的线路和区域行进,严格遵守公共秩序和安全警示规定,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,全程戴好口罩,尽量不选择食客众多的餐馆就餐,甚至可以“自备干粮”,避免扎堆聚集,维护好景区管理秩序和环境卫生。如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,应第一时间告知景区工作人员。
要严格约束自身行为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疫情防控也是对每位游客文明素养、文明行为的考验。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,没有文明也难保安全,也就不可能有好的“风景”。一方面,我们应将疫情防控中养成的好习惯,带到文明旅游中来,如不随地吐痰、不乱扔垃圾、不大声喧哗、不食野味等;另一方面,要恪守文明规则,展现文明形象,自觉做到不乱涂乱画、不肆意攀爬、不损毁公共设施等,真正体现一名现代公民应有的文明素养。
“五一”假期正在向我们走来。旅游出行是一桩美事,美好的事一定要有美好的心情。而要有美好的心情,就一定要带上安全与文明的行囊,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出游更安心、更开心。